國寶銅馬雕塑的命名爭議
國寶奔騰馬銅馬雕塑,表現(xiàn)出馬行迅疾,在鳥驚回首的剎那,已經超越了流星般飛行的鳥。全身著力點集中于超躡飛鳥的一足之上,鳥展開的雙翅,恰好起到了支撐平衡的作用,準確地把握了力學原理。此銅馬鑄造精美,構思巧妙,為我國古代青銅藝術品中的罕見杰作。但關于銅奔馬的命名和馬蹄下的飛鳥,長期以來一直有著很多爭論。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。
一是“銅奔馬”說。銅奔馬的造型雄駿非凡,它昂首嘶鳴,馬蹄騰空,作風馳電掣般的奔馳,因而,稱為“銅奔馬”。因為是由青銅制成,也稱“青銅奔馬”,這也是對這具銅馬俑最早的稱法;
二是“馬踏飛燕”說。雖然“銅奔馬”的稱謂比較直觀明了,這具銅馬踏飛燕的精妙之處是其后蹄下踏一飛燕,僅以“奔馬”名之,顯然不足以表現(xiàn)其浪漫主義意境,因此,將其稱為“馬踏飛燕”,以表明奔馬正在作凌空掠過燕背的飛馳,之后,這個名字就廣泛地流傳開了;
三是“馬踏龍雀”說。針對“馬踏飛燕”之說,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,認為銅馬俑所踏飛鳥,從造型看不像是燕子,而是龍雀,因此認為應該是“馬踏龍雀”或“馬超龍雀”;
四是“飛燕騮”說,認為前面幾種名稱,看似有些道理,但細致品味便不難發(fā)現(xiàn)其中無一不帶有明顯的現(xiàn)代漢語構詞特點。而“飛燕騮”這個名字,無論從構詞方式之嚴謹、還是切意之準確無一不符合漢代的特點。銅馬足下有一鳥,其象征之意為人所關注。一提到馬,人們很快想到奔騰如飛,而飛燕的速度同樣也是無庸置疑的。在古代,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,這種造型讓人一看便知其意,所以銅馬應直截了當取名為“紫燕騮”或“飛燕騮”,此名恰合古意,最為雅致貼切;
五是“天馬”說。持此說法的人認為,龍雀是風神,即飛廉,這是神鳥,豈能是奔馬所踏之物?東漢張衡的《東京賦》中有“銅雀蟠蜿,天馬半漢。”之句,是稱皇宮內龍雀、天馬兩件對應的銅制陳列品,因此,這具銅馬俑就是“天馬”?!稘h·禮樂志》中《西極天馬之歌》曾記載,“天馬足踩浮云,身可騰空飛馳”,奔馬踏著飛燕,正是迢游空中的“天馬”形象。
六是“馬神——天駟”說。與前幾種說法一樣,“天馬”說也受到了質疑。有人提出:“天馬”在漢代專指大宛汗血馬及與此有關的宮內陳列品。東漢明帝為置飛廉(即銅制龍雀)、銅馬(即銅制“大馬”)于洛陽,曾親自出行到西安迎取,甚至不惜下嫁宗室女子,或令大軍征戰(zhàn),才求得汗血馬,是謂“天馬”,為此作《西極天馬之歌》,為帝王祭天禮樂之一,以歌頌漢家天子的功德。無論“天馬”是指真馬還是銅馬,都只是皇室威儀的象征,臣民不可能享用,武威東漢墓主張姓將軍不可能例外。
因此,這具銅馬俑應是“馬神——天駟”?!疤祚Z”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,名“房”,即“天駟”,亦稱“馬祖神”。秦漢以前人們都祟“天駟”為“馬神”,自商周以來,征戰(zhàn)中都少不了駿馬,漢武帝時更加重視養(yǎng)馬,因而就產生了對馬祖神的崇拜與祭祀。武威漢墓主人張姓將軍生前率騎戍邊,供奉馬神,死后殉葬銅制馬神,當是很自然的事情。
馬有著強健不息的氣數(shù),而在風水學上并不將馬分為吉獸或兇獸,就是因為其氣數(shù)無法輕易的掌握與控制,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將馬視為封官晉爵的吉獸。所以對于風水馬的運用得當就相當重要。馬雖然不能化煞,不過卻有提振人心的作用,由于本性的豪放不羈、加上有著強健不息的氣數(shù),所以擺設風水馬讓人有振作奮發(fā)的作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