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件銅馬雕塑居然有十個名字
一件擁有十個名字的銅馬雕塑你知道是什么嗎?就是我們的國寶,它的形象現(xiàn)在出現(xiàn)在全國各大旅游城市,甚至在車站或街頭,都有它矯健的身影。它是一匹馬,名為“馬踏飛燕”,原身為東漢出土的中國國寶級青銅文物,為什么說著件銅馬雕塑有那么多名字呢?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。
“馬踏飛燕”最初的名字為銅奔馬。1969年9月,“銅奔馬”被人發(fā)現(xiàn)時與西安兵馬俑如出一撤,是甘肅村民在挖防空洞時,一鎬頭而镢出了“銅奔馬”。那天,甘肅省武威市新鮮村村民們怎么也不會想到,他們揮舞著镢頭挖到的一些堅硬石頭下面,深藏的卻是一處漢代墓室。
當(dāng)墓室被打開時,呈現(xiàn)村民面前的全是“牛頭馬面”,這些怪物還把村民們嚇到。村民們眼中的“牛頭馬面”群,是一處雄偉壯觀的儀仗隊,在隊伍最前面帶頭的,是一氣宇軒昂的馬,這匹馬,就是后來被人們稱之為“馬踏飛燕”中的那匹馬。馬踏飛燕是一尊青銅雕塑,馬身高34.5厘米,長45厘米,重17.5千克,表現(xiàn)的藝術(shù)形式是一匹飛奔的駿馬,三蹄騰空,其中一只雄壯有力的馬蹄,踏踩在一只飛燕的身體上。
文物專家、歷史學(xué)家還有動物學(xué)家一開始都認為那只禽鳥是燕子,可是隨著觀看這件國寶的各屆人士越來越多,各種意見都紛紛提了出來。有人說,馬蹄下的飛禽應(yīng)該是烏鴉;也有人說,那只動物應(yīng)該是鷹或者是鷂;更有人說,馬蹄下的動物不是飛隼,就是龍雀。
那匹銅馬馬蹄下的動物形象因為太抽象,換句話說,這東西生有翅膀,有鳥類的共性,可是因為塑造簡約,并沒有突出它作為某種鳥類獨有的特點。故此,才讓后人浮想聯(lián)翩,爭議不斷。于是,這匹馬就有了銅奔馬、馬襲烏鴉、鷹(鷂)掠馬、馬踏飛燕、凌云奔馬、馬踏飛隼和馬超龍雀等大同小異,又充滿不同指向的名字。
那為什么會有馬襲烏鴉之說,這是根據(jù)《相馬經(jīng)》中的記載:一等馬‘逮鹿’,二等馬‘逮麋’,三等馬‘襲烏’(意思是說,第三等馬,可以追趕上烏鴉,并將其踩在腳下)。但最后,這件寶貝還是被定名為馬超龍雀,為何被定為這個名字?這也是有出處的。張衡在《東京賦》中,曾經(jīng)這樣寫道:龍雀蟠蜿,天馬半漢。龍雀是飛廉,就是傳說中的風(fēng)神,而普通的青銅馬是不能腳踏風(fēng)神的,它的地位必須抬高,最后,就成了天馬,也只有天馬才可以角踏風(fēng)神。